八一小说
会员书架
首页 >女频小说 >薛警官探案轶事 > 第64章 飞鸽案之古村

第64章 飞鸽案之古村(第1 / 2页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
凯南民歌《百里大道歌》:

十里十哟是羊街;

二十里在积水湾;

三十鸡街路难过;

四十里路岔柳井;

五十良田数八播;

六十过后逢富州;

七十里后走马岭;

八十里路下田保;

九十折岭高万丈;

柳千一走百里多。

凯南县,作为华国南境国土面积最大的三县之一(其余二县分别是澜县和薛异人参过军的雪山县),多少年来,县情就有“老、少、边、战、穷、山”之说。

而在凯南所有乡镇中,要说集中了“老、少、边、战、穷、山”全部特征的,非田保、董里和柳千三地莫属。

“老”指的是这里具有光荣的传统。

“少”指的是这里各族共同在此居住和生活。

“边”指的是县境东南部国境线与趾南国五县一市接壤,占南境华趾边境线总长的百分之二十。

“战”,指的是自新华国以来,这里历经多次对外战争,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,才转入战后恢复建设。

“穷”,指的当然是受自然条件以及作战等多种因素制约,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比国内其他地方晚。

“山”,指的是全县除八播、羊街及县城所在区域等少数坝区外,喀斯特地貌占70%以上,特别是高海拔地区,石漠化情况较为严重。比如薛异人曾经反杀境外雇佣兵的山石村。

《百里大道歌》所唱的,正是从凯南县城通往各乡镇道路的艰险境况。

而折岭村所属的柳千乡,自古以来更是华国向南去往趾南的要道以及骡马车队的歇息地,在凯南群众心中,是出了名的山高路遥。

其中,“柳千一走百里多”,说的正是从凯南县城到柳千乡要跑上整整五十来公里的山路,在将到柳千乡时,突然见到一座高岭,就是折岭。

这日位于凯南县城边的公安局大楼,附近村寨老百姓家养的鸡还未叫头遍,薛异人便带着工作组一干人乘坐一辆民用依维柯客车,从后门悄然驶出。

汽车在山区公路上一直向上颠簸了近三个小时,终于在县道折岭段的一处开阔地附近停住。

此时天蒙蒙亮,早有人提前在这里等候,他们是以柳千乡派出所杨所长为首的五名基层干警。

战争年代,开阔地这里曾是一线阵地与二线阵地的分界线。

在折岭发生的战事,虽不及同在一条边境线上的狼山那般激烈,毕竟也在折岭上进行过拔点作战,这里同样是华国军人曾经流血牺牲保卫过的地方。

此时一路走过,但见道路两边遗留下来的部分暗碉、暗堡和掩体,日复一日,静静地矗立在那里。

如今,虽然早已布满杂草,厚厚的墙体上斑斑驳驳,但依然坚固地见证着边关的风风雨雨。

到了折岭之下,由于县道只是过境这里,再往上走,就没有大路了,客车只能停靠在路边,用树枝草垛遮盖好,以防天亮后被村民发现。

早就听说进村的道路只是不足一米的砂石路,工作组早早委托杨所从乡镇上物色了四五辆改装过的大排量摩托车,人手一辆,骑到开阔地附近来备用。

就是说,向上走如果要速度快一些,唯一的选择只能骑摩托车。

算下来,彭先生已来过这里两次,前两次被自己误以为的纯真爱情冲昏了头脑,根本没来得及认真观察周围的环境,这次对这个地方就格外上心了。

只见道路两旁山坡,都是一垄一垄的山地梯田,此时已进入夏季,农家开始往田里面灌水,远远望去,整个山坡上波光粼粼,犹如鱼鳞反光一般,如果只是单纯来此旅游,环境还是蛮不错的。

等到了半山平台处,彭先生突然指着一排房子说道:“对了,上次我们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婚礼,我还记得他有个表哥,当时就坐在前面这几间客栈大门口。”

杨所听彭先生这样说,不由得白了他一眼,说道:“这哪里是什么村子?不过进村前的一处客栈而已,我们连折岭村的村口都还没跨入。”

彭先生懵了,奇道:“难道主村还在上面吗?”

眼见他年纪一大把,却像个少年一般单纯,旭哥儿便出言损他:“我都有些怀疑了,难道你真是想老婆想疯掉了,或者是真见了鬼,居然不知道这里根本没有几户人家居住?”

彭先生辩白道:“那天来参加婚礼的人倒是很多,我很少来南境,不知道村里有村,村上有村的景象……”

薛异人过来搭话道:“也不怪你,战争年代这里曾是部队营房,战争结束以后,这里移交给地方,就成了村子的物资集散地,从山下运上来的东西只能到达这里,再往上走,就要开动11路了。”

的确,站在半山平台这里,四周视野相当开阔,向下望去,各处大小道路汇聚到山脚,又像蛛网一样散射开,无论从哪里来个生人,一眼就可以瞧得到。

过了平台,沿着青石板铺成的路一直向上,转过几株数层楼高的巨柏,走到一处山岭的豁口,突然看到下方坳地里有一个相当面积的小平坝,横亘在众人眼前。

最先映入大家眼帘的,是一棵棵看起很养眼的参天古树,其中包括枫树、楠木等不同种类的大型乔木,一株赛一株,将整个村子包裹在一把把绿色巨伞之中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